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詩33:12)

校友及學生成就

基建模型賽亞軍

更新日期: 23/01/2019

我校十四位中四及中五同學日前參加了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工程學科、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和香港建造商會主辦的2018第十五屆中學基建模型創作比賽,並在是次比賽中獲得佳績。

在2月10日橋樑製作日,181隊來自港澳75間學校的參賽隊伍須在限時內利用大會提供的25條木條製作一條長1.1 m的橋樑,以參加初賽的靜力荷載測試。在3月10日,60隊參賽隊伍順利通過初賽測試,而我校三隊同學均順利晉級決賽。決賽在3月24日假荃灣荃新天地舉行,我校與其他晉級隊伍的作品須進行行車荷載測試,以爭奪「最高荷載獎」和「最佳承托效益獎」。同時,大會評審團會在60份入圍作品中選出「最佳設計獎」。

在一番備戰工作和幾回比賽中,我校同學均表現出色,並奪得「最高荷載獎亞軍」和「最佳承托效益獎亞軍」,特此恭賀。盼望經過是次比賽,同學對工程學能夠有初步的體會和實踐,並繼續發揮反覆研究、不怕失敗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參賽同學:

第一隊

2E 顧家瑋 (隊長),2C 溫景峰,2C 張懋偉,2D 楊諾烽,2E 馮敬

第二隊

5A 廖嘉謙 (隊長),5A 賴志聰,5A 巫雅淇,5A 羅諾希,5E 李詩韻

第三隊

3C 溫恩賜 (隊長),3C 何羽峰,3C 杜肇熙,3C 黃俊傑

榮獲最高荷載獎亞軍及最佳承托效益獎亞軍

 

以下是參賽同學的分享:

2E 顧家瑋

我參加這次比賽是因爲看到師兄師姐之前製的木橋。我覺得好奇妙,他們用限定的木條擺放在不同的位置就組成了一條木橋。我覺得有疑問,為甚麽他們能運用這些木條做成一條橋,因此我就抱著好奇的心態去嘗試,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一樣優秀的木橋。我還從過程中學習到溝通的能力,因爲比賽裏面需要一起合作去就解決困難,因此,溝通顯得特別重要,我們需要溝通去製作,去設計。另一方面,王Sir和林老師的專業知識,令我學習到製作木橋的技巧和物理的基本知識。在遇到困難時,我們互相溝通,達成共識,經過一次、兩次,甚至四次的修改,最後定下一個方案,我們要力求達至完美。

 

5A 廖嘉謙

我很慶幸今年可以再次參加這個比賽!在預備的時候,發現預備的時間十分少,只有兩個星期的時間,組員們都明白有此困難,但不幸地我們都有幾天因補課或課外活動而無法試橋,使本來少的時間變得更少了,但全靠同學們的努力,可以在自定時限內完成,並可以得知這個設計的缺點和漏洞。比賽當日,過程頗為順利,使完成時間比最終時間早了一個小時,但在建橋中都遇上不少困難,例如要同時完成橋墩和橋身,因為失誤而浪費木條,不過最後問題都迎刃而解。在初賽時,看見有很多十分強勁的對手,但我們仍是順利地進入決賽,當時我覺得十分高興,因為可以進入決賽,有機會再奪殊榮。在決賽的時候,我們差點就可以得獎,但與殿軍只差3 kg,未能獲獎,因此覺得十分可惜。在這次比賽中,我學會了領導能力,帶領着團隊可以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工作,可以在之後有所用處。

 

3C 溫恩賜

經過這一次的中學基建模型比賽,我學會了不少物理和設計與科技的知識,例如物理方面,木橋的不同的支撐點也應用了物理的知識,比方說增加接觸點就可以將負荷的施力分散,這就可以令木橋更堅固。另外在設計與科技方面,我學會了用模具來製造出預製組件,之後再組合,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又例如以大磨機一次過磨大量的木條,這可以令木條的長度相同又可以節省時間。

在分工合作方面,我們分組製作橋的正面和側面,這樣分工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作品。

在這一次比賽中我感到既可惜又開心,因為我們差一點就可以拿下冠軍,但在這一次比賽中我亦能拿到亞軍,又學了不少知識,所以也感到很滿足。

如果下一年有幸可以參加這個比賽,我仍會積極參與,並將橋的小三角支撐點造成一式一樣的以加強橋的負重。

最後我很感謝教導我的兩位老師,王Sir和林老師,期望我們在下一次比賽中努力,勇奪全場總冠軍。

  • 賽前預備
  • 第一隊參賽同學
  • 三隊同學在初賽中順利晉級
  • 決賽中的負載測試
  • 大合照
  • 獲獎隊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