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16/01/2019
一行36名師生,於29/6-4/7出發前往日本大阪、京都進行跨科組(歷史、地理與公民教育)考察。遊歷黑木門巿場與心齋橋,同學掌握集聚效應與土地運用;難波橋、橘橋、渡月橋的河道測量,同學了解河道治理;從大阪海遊館學習接觸與保護自然;從大阪景點(中之島、通天閣等)見日本國力的提升,以京都景點(平等院、東大寺)看中日文化的融合。
學生反思(節錄):
2E 姚卓妤
在這次考察團中,我看到日本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黑門市場本是賣食材給廚師,做批發的地方,後來因商業化的發展,而變成一個購物的地方。另方面,我認為最值得參觀的是紀念豐臣秀吉的天守閣,當中所展示的屏風能得知當時的戰事情況。大阪巿民有意識地去保存這些古跡,我認為這種文化保育的態度,中國也需要跟日本學習。
2E 周琬淇
香港的海洋公園表面打著保育的旗號,實質是利用海洋生物去賺錢,例如:海豚表演,另外附費可以觸摸。但大阪海游館的設計是希望遊客由最上層參觀到最下層,好像由陸地走到深海。海游館沒有海洋生物表演,而且不用付費也可以和企鵝有親身的接觸,能夠認真教導人們保育海洋生物。
3A 楊民齊
參加這次考察團,令我有很大的突破和改變。首先,這是我第一次拋開家人獨自和老師、同學一起到外國相處、學習六天。在過程中需要自己獨立,不可依賴別人,令我更獨立,更能自主思考,解難能力也更高。再者,因為這次的考察團走很多路,過程也會很辛苦,但因此我突破了自己認為無法跨過的難關,認識了更多有關日本的歷史和文化,還有建築特色。在學科上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地理科,知道了有關集聚效應的影響與好處,如黑門市場。
3C 林彩雯
這次考察團讓我跳出了自己對日本印象的框架,看法有所突破,知識增長了不少,也成長了很多。我覺得自己不再那麼膽小,勇於使用不擅長的英文與當地人溝通。未出發前因為日本侵華一事,讓我一直認為日本人所有的有禮都是裝模作樣的。但去過這個交流團後,深深體會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友善,待人有禮。我在這次考察,我嘗試了不同的日本餐廳,那些員工的服務態度是非常優質。雖然日本在奉行「顧客是上帝」主義,但普遍客人對你仍會以禮相待,少有恩主心態,至少離開時會拋下一句「多謝款待」令到客人留下好的印像。我覺得參加完這次活動後,雖然很辛苦,但是也學到不少東西,我學到了如何獨立,通過考察,我還增長見聞,我以後也要立志學好歷史,認真研究歷史知識,我還會在地理上努力去探究。
4E 陳舜鈞
隨團有資深的老師,沿途介紹景點,這是我在六日中學習及感受到最多及最廣的知識及領悟。例如到達京都後,第一日的晚上我們跟隨老師到了八板神社及附近的著名景點,上了一課有趣的課外堂。當中藝妓是京都最有名的活歷史,老師帶我們從當地建築等去認識藝妓的另一面──他們獨有的高尚及尊嚴。
5A 洪嘉寶
四天王寺展現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歷史文化,日本人對於國教的尊崇和對於歷史文化的重視,保留了佛教和神道教的建築和文物,如五重塔,太子殿。其次,四天王寺是聖德太子所創立,受到神道教的壓迫下向佛教許願,敬奉四大天王,可以反映政治和宗教之間的息息相關,把握民心和控制人民思想的其中一個有效方式便是約束宗教發展,中國內地對於基督教的鉗制便可見一斑。另外,四天王寺中有專門給予日本人安放骨灰的殿所,而我們亦見證著身穿孝服的日本人經過,可以見得日本人對於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和對於宗教信仰的尊崇感甚高。
5A 林沛豪
平等院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當中的鳳凰堂更是把繪畫、建築、工藝、雕刻各種文化集合於一身,表現古代日本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
阿彌陀如來坐像,雖沒有東大寺的佛像宏偉,但它為我帶來的感官衝擊卻比起東大寺的多。這尊大佛以日本獨有的「寄木造」,以拼接木頭的方式來建造。我相信世界上沒什麼會以這樣方式建造的,難度實在太高。我參觀大佛時正值維修時間,看見了日本人員維修的認真,他們是跪在地上慢慢雕刻,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可見日本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態度。
5D 陳安然
我選修中西史科,透過考察團讓我更加了解日本歷史文化與現代化程度。日本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亦保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大阪較為現代化,相反京都會保留較多的傳統文化。我亦也了解到古時中國對日本發展的重要性,例如東大寺學習中國建築特色等。但可惜的是可能考察地方太多,使每個考察地點的時間變得短促,未能深入了解該地的文化歷史。
5E 何盈盈
中之島在地理上自明治時代便一直是大阪的政商中心所在地,島上有不少的重要建築物例如:中央公會堂、大阪證券交易所、日本銀行大阪分行等。政府發展中之島,並在島上打造大阪首個公園,將其完美融入於當地環境內,亦保留及活化古蹟,保留明治維新後正是生產力高、經濟起飛時代的歷史,可見時代背景對建築的影響,發展與保育兩不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