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1/01/2016
在美國學習的日子過得很快,兩個多月轉瞬逝去。
生活精彩與否,全看投入程度。如果往年我不選擇參加交流計劃,生活便缺少波瀾。打從我報名申請獎學金,生命就在慢慢改變,眼光不斷在變寬,開始為自己去打算未來的每一條路,也發現了更多神的恩典。
人在他鄉,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新的環境、家庭和朋友。美國人很熱情,平日購物付錢時,店員總會問候你,那是件窩心的事。平日和一個陌生人有眼神接觸時,也會以微笑回報。在這裡生活兩個月多,我愈發自動和別人打招呼,給親近的人一個擁抱。撫心自問,在香港時給爸爸的擁抱到底有多少,讓我反省到擁抱及問候的重要性。
我的學校不算太大,不足三百人,卻有不少科目選擇,最讓我感興趣的是WOODSHOP。儘管堅中也有D&T,但是課堂卻太少,沒有足夠空間去發揮。美國學生只需要選7科,每天的時間表也一樣,每節是1小時,他們沒有所謂的小息,課與課之間的4分鐘只是讓我們有足夠時間去另一個課室上課。可能是他們的習慣,午飯時間只有30分鐘,但他們通常10分鐘就吃完了。
在香港連平日上課演講都害怕的我居然選了SPEECH&DEBATE 這一科。課堂上會有即席演講或辯論,我須要在短短時間裏習慣用英文去思考內容,不再是由中文翻譯成英文。課程不單提升了我的英文表達水平,也增強了運用英語的信心。
我住的地方是一個小鎮,只有3000多人,大家都熟悉對方,所有同學均讀著同一間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他們對我這個交流學生不太感興趣,如果我不主動找他們聊天,難以認識到新的朋友。因此,我學會了主動打開話閘子,偶然說下今天的學習、昨天我家的貓咬我,話題便慢慢打開,友誼也漸漸滋長。
我的寄宿家庭是基督徒,每個禮拜都會上教會,甚至領唱詩歌。我享受跟他們上教會的時候,從一開始睡眠聽道法,到現在開始可以明白所說的內容,真的是很大的進步!
在開初,我的寄宿妹妹和我有些衝突,例如她會不穿鞋子出門,之後返回屋子後又立即跳上我的床,惹我生氣。開始時我忍耐著,沒有把事情告訴寄宿媽媽,最後當她知道事情後,反而感到難過,指出我的沉默是很幼稚的,應該早溝通才能解決問題。美國人是很熱情和大方的,他們不喜歡冷漠的回應或者撒謊,他們覺得有心中有什麼不爽就說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我愛我的寄宿爸媽,他們的熱情感染了我,讓我更加主動和坦誠。
我的科目有不少要求PRESENTATION,課堂裡更多的是學生討論,而不是老師的講學。我喜歡做PRESENTATION 多於寫文章,因為我可以只打上重點,然後即時用說話表達出來,侃侃而談,較用文字書寫表達更流暢和自然呢!
學校裏,大部份學生都能拿到A級成績,因為平日的功課已經佔了總成績的一大部分,就算小測做得不太好,只有用心重做功課,便能取回分數。這個學習模式讓我有更大的動力不斷改進,完善自己。
離鄉別井一年,只要學會感恩現在,學會期待未來,學會回顧過去,一切都可以變得更好!